另一個自己 – 快速的連接真實與虛幻
JASON
2013 - 02 - 22

我們在網路上的分身

過去這一兩年是社群網路快速發展的時期,也因此改變,或者說是互相帶動、影響了一些網路的生態。與早期曾經紅極一時的Web2.0、或是與論壇、BBS相比,網友不再只是在網路上從事某種特定的活動,例如:在論壇上討論主題、在書籤網站分享自己喜歡的網頁…等等。相對的,網友開始在網路上經營另一種接近於現實生活的社交圈,而且更多人是直接將現實生活的社交圈延續到網路上,延續到一個在幾年前還被視為是「虛擬且不真實」的世界。

因此,社群網路上的社交圈,已經不再只是「網路的社交圈」,而是直接重疊在現實與虛擬之間。

為了讓網友可以更盡情的延伸他們在網路上的生活範圍,幾乎比較有名的社群平台也提供了許多的工具可以讓網友在離開社群網站之後仍能繼續使用社群平台的功能,最基本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需要的當然就是「登入」。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改變是,所有的網頁、blog、活動網站、甚至是行動裝置上的app,都悄悄的出現了各個社群平台的登入連結功能,只要點選自己常用的社群平台,就可以登入,並針對目前所在的頁面進行轉貼、分享、按讚、或是其它的互動。

 

漸漸的,我們開始不需要記住太多帳號密碼了。

 

只要我們擁有一個社群平台的身份,我們就可以藉由這個帳號在網路世界裡行動,不再像以前一樣,每到一個新的網站就要一直重覆的「我要加入會員」、「填資料」、「email認證」,還要擔心自己的資料是否會外洩、密碼是不是又忘掉。

一方面我們可以只透過一個身份,享用不同平台提供的服務,另一方面,平台的開發者也不需要再建置新的會員資料庫,就可以快速的從社群平台取得我們的基本資料。撇開隱私權的問題來看的話,單一身份對於未來網路的使用便利性上是十分有加分效果的。

 

社群平台的崛起,開始讓我們認真的看待我們在網路上的「身份」,會開始跟現實生活一樣小心謹慎,也開始認真的看待我們網路上的朋友,這些朋友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英文字加數字組成的ID,不再是一個聊過幾次話就可能會把他忘掉的人,不再是一個你需要猜測當他關掉電腦後是不是會跟他網路上言行一致的人,而是一個會把日常生活的經歷、感受分享反映到網路上,真實在經營人際關係,活生生的人。

也因為如此,我們將自己的人格直接反映在網路上,等同於我們在網路上具有另一個分身,一個又虛幻但又真實的分身。

 

讓我們的分身更加的實體化

然而,在未來的生活裡,還有什麼是更應該要完成的「最後一哩路」呢?說最後一哩路是有點誇張,但其實要強調的就是看似美中不足,也許有的話會更好的條件。

要將實際的人格在數位的範疇裡更加的實體化,要讓數位的生活更侵入到現實生活中,還有什麼該努力的?

我們必需假設,我們不可能隨時拿著行動裝置當低頭族,我們也不可能隨時帶著電腦鍵盤滑鼠走遍各地,更不用說有時網路更不是隨時都有。

而當我們需要我們另一個分身來做點事的時候,想讓遠在另一端的好友們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想什麼、或是想記錄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世界上許多工程師們都在想著同樣的事情,做著相同的努力。也因為他們的努力,我們現在就已經可以稍微的看到未來的一些雛型。

 

 

一看到我就知道我是誰

Facebook在不久之前宣佈了一項合併案,Facebook宣佈買下face.com,Face.com是一個專門發展臉部辨識的公司,它的代表性產品是KLIK。

 

 

KLIK是一個在手機上的app,它可以在我們拍下照片的時候,就幫我們標示出畫面中的哪些人是我們Facebook上的好友,免去了我們一一去手動標籤的動作。

 

 

Facebook本身已經擁有了十分龐大的使用者上傳圖片資料庫,其實他們也已經具備有臉部辨識的能力,併購Face.com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要讓其它裝置上的版圖更加的完善,這麼一來勢必可以整合出一個非常完整的使用者臉部圖像庫。

在不久的未來,也許我們跟本不需要按滑鼠按鍵盤去登入,如果我們沒有行動裝置、電腦,只要我們往攝影機前一站,Facebook就可以知道我們是誰,直接就幫我們登入,甚至打卡。

 

 

你知道我在說什麼

除了臉以外,聲音也是我們人格特質的一部份。

除了早期知名的Shazam以外,許多致力於聲音辨識的技術也漸漸的有了些擴展,像SoundHound這個app也像Shazam一樣能夠從一個片段的音樂中告訴我們這段音樂是屬於哪一首歌。

 

 

不僅如此,iPhone的Siri更是可以進一步的用多國語言與我們交談。它具備了有基礎的人工智慧,而且也會透過經驗去學習,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加的瞭解並貼近跟它交談的使用者。

 

如果這些技術將來也成為社群工具的一部份呢?有沒有可能將來從對話中,Siri就能從我的聲音特質裡知道我是誰?這麼一來的話,從前在科幻電影裡才看得到的事,可以直接口頭命令電腦做事情,而電腦也知道是誰在叫它做事情的這個夢想也是在不久的將來而已。

 

肢體也是一種語言

說到肢體動作大家一定會想到的就是Kinect。Kinect的應用已經很成熟,過去的一年裡已經看到不少作品。雖然說我們無法光靠Kinect來定義一個人的身份,但透過其它的方式,我們可以讓Kinect成為我們數位場景裡的分身,甚至是取代滑鼠、鍵盤的工具。

Kinect並不是只能拿來玩遊戲,做運動,在不久的未來,或許人類會開始習慣某些手勢或動作,而這些動作各自代表了一種功能,可以隨時啟動隱藏在城市各個角落裡的Kinect,再加上上述的臉部辨識及聲音辨識,我們可以輕易的在大街上就完成許多事情。

 

Kinect

 

複製出另一個數位的自己

也許我們並不需要,也不想要,讓自己沉迷於網路世界,成為大家眼中的宅男宅女。

但是何妨換個角度去想,將生活與數位深刻的連結並不一定只有沉迷這一條路,我們可以選擇的不是直接進入網路真正虛幻的世界,而是直接複製了一個數位的自己,將自己的世界再往看不到的世界去延伸。

未來也許會是這樣,也或許不會。但光想想也是挺有趣的。

 

7576
Comments
關於消費者參與,應該注意的幾件事戰場上的小兵策略 – 游擊行銷BACK
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 號 20 樓之 2
20F.-2, No.2, Ln. 150, Sec. 5, Xinyi Rd., Xinyi Dist., Taipei,Taiwan R.O.C.

+886 2 2739 0000

+886 2 2758 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