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網路的現世之後,成為遠距離人群之間溝通的橋樑一向是網路最根本的用意。然而由於早期裝置的不普及、頻寬等等問題,人與人之間透過數位進行溝通的方式仍然停留在類似Email的型式:發送訊息,然後等待。
當然,這種情況並不會被所有人接受與滿足,從早期的BBS、IRC等等的即時聊天系統,可以看出人們渴望與他人互動時能得到立即的回應,網路聊天機制也一直從來沒有失去過市場,更甚者,數年前的Web 2.0以及繼之而崛起的社群平台,都是人們把與他人互動的這個需求透過數位的工具展現出來。
不過也因為網路的匿名特性,數位的世界一直被視為是虛幻以及不真實的一塊領域。
但這並不影響人們繼續在數位的世界裡探尋如何連接現實的動力,相反的,人們開始試著在數位的世界裡再去建構一個真實的世界。
建構虛擬的真實世界
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年之前沉寂並淡出的VR又重新回到燈光之下,科技大廠紛紛投入並且推出VR眼鏡,不管是表現的效果以及感測器的精準度,都比以往要更加亮眼,充份的透過欺騙感官的方式,讓使用者誤以為自己的確是身處在另一個空間的錯覺。
然而硬體設備在VR重新開始發展的當下仍然具有一定的門坎,於是另一方面也衍生了以智慧型手機為載體的克難式VR。
去年米蘭就以Google Cardboard為原型推出了中秋節到月亮賞地球的計劃,帶領著使用者坐著太空艙登陸到月亮,在月亮上探索並且觀賞地球。
(http://awards.ndm.tw/2015/medialand_moon/index.html)
藏在螢幕後面會回話的機器人
只不過VR依舊尚未解決人們需要互動的問題。可以跟人互動是最好的,但如果是一個像是人的「東西」也未嘗不可?
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已經十分習慣使用各種IM軟體傳送訊息,對於希望能透過IM與消費者接觸的業主來說,除非安排固定的專人,否則很難直接與消費者透過IM進行對話。
前一陣子不約而同的,Line及Facebook Messager都釋出了api,允許我們以程式的方式接收對方的訊息,並且進行回應。
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但對於IM的使用者而言,所傳送的訊息會立即得到回應,雖然是由機器進行回應,但是使用者很容易會對與他們對話的機器投射人格。甚至如果在創意與數據上加一點小巧思,機器所回應的訊息可以進行客制化或是簡易的人工智慧,都會強化使用者的好感度。
可以的話還是面對面比較好
但無論是VR或文字訊息,都比不上直接面對面來得直覺,而且互動性也較高。在過去受限於硬體限制,因此即時的視訊這個範疇一直都是成本過高的選項。
Youtube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提供直播的功能,對於一個專門進行影音串流的平台來說並不意外。不久之後社群平台也隨之跟進,以社群為基礎的影音直播,也許並不見得都是很有意義或特別有娛樂性的主題,但是卻符合了人們想要分享、自己成為主播的潛在欲望,更可以有效的連結不同區域的朋友們。
因為透過螢幕看到的是真的人,以及他目前正在做的事。這些都再真實不過,雖然是透過數位媒體接觸到。
Facebook更將所有正在直播的人們標示在世界地圖上,即使不是朋友,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其它人們正在做些什麼事。
(Credit: facebook)
即時也許就是重點
數位可以這麼快速的佔據人們生活中重要的地位,其實不外乎它的方便、反應速度、24小時不休息以及多樣化的呈現效果。
然而在人們不斷被養大的胃口之下,如何再給人們更多的驚喜與體驗,我想「即時的互動」應該會是很重要的一個點吧。如何讓使用者覺得自己的互動馬上得到人性化般的回餽、讓使用者覺得「有人」正在跟他互動,或許就是下一個階段要實現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似乎不需要有強到嚇人的人工智慧,有時可能只是一些小巧思就可辦到。
本文作者為米蘭營銷策劃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長 Jason
同時刊登於Adm廣告雜誌2016/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