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on

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 Design怎麼來?

VINCENT
2012 - 10 - 14
大多數人會用”動畫 Animation”一詞來取代”動態圖像設計 Motion Graphics Design” (以下簡稱MG),MG這個名詞台灣是近五年來才慢慢被注意及頻繁使用,前些日子在一些機會下跟許多對影像設計有興趣的朋友們解釋兩者的差異,現在大家聽到這個名字應該不再感到陌生吧? 國際上,是近十五年來開始被廣泛使用,這樣的視覺表現是在這20年內才誕生的嗎?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Graphics Design跟隨著電影發明而默默轉型為Motion Graphics,早期默片大量使用標題或對白文字,以傳達影片訊息,多數人認為這就是最原始的MG表現。不過另一說法認為電影字卡並沒有太多動態表現,所以將此時定義為MG的”誕生”,尚具爭議。    回朔至40年代,兩位代表性的實驗動畫師,奧斯卡.費欽格(Oskar Fischinger)與諾曼.麥克賴(Norman McLaren),他們的作品使用大量動態的幾何圖形與文字設計被稱做抽象動畫或實驗動畫,此即是MG的誕生。   到了50年代,這類非主流的抽象、實驗動畫開始被幾位出色的設計師大師運用在商業電影上,促成MG表現形式的完整性,但在當時仍被泛稱為動畫而非MG。這幾位代表大師分別是索羅.貝爾(Saul Bass)、墨利斯.賓德(Maurice Binder)及巴勃羅.費洛(Pablo Ferro),他們也都具有平面設計師的身分,所以會發現,由他們所設計的電影片頭都運用了大量的海報元素來呈現,就像是把他們設計的海報動起來般,這樣的表現形式奠定了日後對MG的基本定義。 就這樣,MG的表現手法從50年代的電影延燒到了60年代在電視上的呈現,像是商標logo、節目開場intro、TVC等,越來越多的MG表現更進一步走入大眾的視野。 那MG這個名字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就在動態圖像開始延燒的60年代,被稱為電腦動畫之父的約翰·惠特尼(John Whitney),在1960年創辦了一家名為Motion Graphics的製作公司,MG成為他作品中經常使用的專業術語。後來電腦科技在90年代快速發展,讓MG的設計更為豐富,產出的量也隨著電腦發展倍增,而使的MG此術語開始被廣泛使用及定義其形式。   至今,已發展成熟的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 Design,使用在電影、電視、網頁、手機、平板、看板等等,在未來會更多元的運用在新興媒介上,且無所不再的充斥在人們生活中。
15323
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 號 20 樓之 2
20F.-2, No.2, Ln. 150, Sec. 5, Xinyi Rd., Xinyi Dist., Taipei,Taiwan R.O.C.

+886 2 2739 0000

+886 2 2758 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