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如何開創企業官網的新溝通法則?

VICKY
2013 - 02 - 27
在這個網路時代,相信多數品牌在數位平台上都有經營自己的傳播工具,從早期基本的官網到現在多個社群媒體經營;隨者社群的經營越來越成功,許多企業也開始發現官網的到達率反而節節下滑,是不是沒有人要看官網了呢?企業官網的定位跟功能性更需要被定義清楚,不然消費者到訪的動機相對減少。以下是近期幾個個人覺得還不錯的做法:     把社群綁入官網DNA 國外很多品牌已經意識到社群平台把官網流量分食走的跡象,於是開始思考企業官網對整體品牌來說的定義,把數位工具彼此之間做更明顯的定位區隔。 我們看NIKE USA,它旗下經營的社群平台有twitter有Facebook,全部加一加有幾十個,每一個社群平台都有非常豐富具深度的內容跟它的精準TA溝通,但是這麼多的社群平台它們分別發佈的訊息都不同,要如何整合又不重復?NIKE的做法是把社群直接綁入官網的架構DNA中,官網首頁上就直接把社群平台整合成網站內容的一部分,將各個社群平台最新發佈的訊息集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官網等於是訊息入口,對訊息有興趣的使用者可以點擊該訊息連結過去了解更多,也把企業網站跟社群完整串聯。   下拉之後有完整的大區塊把社群整合,設計跟整個網頁內容融為一體,不突兀     從裏子到外表的改頭換面  今年九月,30年的老牌報社USA today大舉更新了品牌識別標誌,從LOGO到整套品牌CI,大膽運用鮮豔的顏色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從傳統報紙到數位平台網站全面大改版,成功擺脫過去老舊品牌給人的觀感;官網對USA today來說是數位上最主要的溝通工具,在動線設計上完全跳脫時下一般新聞網站設計方式,以類似頻道的概念呈現當下正在發生的新聞,而畫面左右的按鈕可以直接切換單元頻道,有如閱讀報紙一般的瀏覽體驗,也非常的像是APP的操作模式;畫面上同時有現在正在發生的新聞,以最即時的方式把訊息投遞出去。跟其他一般新聞網站相比,USA Today用了大量的圖片取代密密麻麻的文字列表,讓視覺體驗更豐富,網站架構也拉成扁平化,讓資訊更好找;跟Facebook的整合也很完整,有獨立的工具列可以分享新聞並且觀看相關的討論。   耳目一新的動線,重新定義新聞網站的呈現方式 支援跨平台瀏覽  並針對不同使用時機給予不同的瀏覽體驗 有越來越多地使用者會用手機,平板電腦之類的裝置來上網,所以企業官網支援跨平台瀏覽的必要性是絕對重要的。Mercedes-Benz.com今年改版後的官網一樣採用html5技術,在畫面的視覺比例上有精準的設計,不僅僅PC、iPad、手機都可以瀏覽,而且不同平台到站的第一眼都可以剛好完整看到主視覺,畫面不會因為螢幕比例不同,而有被切割的感覺;同時畫面上的瀏覽模式切換按鈕,可以把視覺切換成雜誌般的排版模式,讓你座在電腦前或是躺在沙發上看iPad時,都像看一本精裝電子雜誌似的享受。   支援跨平台瀏覽的賓士新官網 首頁切換成存大圖瀏覽模式,有如雜誌般 Lexus Global官網也是依樣採用html5技術開發,當在手機裝置上瀏覽網站時,整體視覺跟按鈕比例是完全針對手機小螢幕設計的動線跟操作模式,並且精簡文字內容方便在小螢幕上看,為的就是要讓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下都能有最佳的瀏覽體驗。 有趣的是Mercedes-Bens.com跟前面介紹的USA Today依樣,整體設計界面跟動線都非常類似APP的使用規則,讓使用者體驗在不同裝置上都是相同的,相信這在未來的網頁設計上會越來越常見。     總結而看,官網在架構功能上若能跳脫以往制式的內容跟呈現方式,才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而在技術上,為了支援跨平台的瀏覽,過去全FLASH的官網一定會漸漸被HTML形式取代,而且桌機版跟平板的官網UI操作也會因為彼此影響更趨向一至;至於手機版官網,輕量的loading時間跟精簡扼要的服務資訊才是對3G上網速度不很快的我們是最大的幫助。
8365

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 Design怎麼來?

VINCENT
2012 - 10 - 14
大多數人會用”動畫 Animation”一詞來取代”動態圖像設計 Motion Graphics Design” (以下簡稱MG),MG這個名詞台灣是近五年來才慢慢被注意及頻繁使用,前些日子在一些機會下跟許多對影像設計有興趣的朋友們解釋兩者的差異,現在大家聽到這個名字應該不再感到陌生吧? 國際上,是近十五年來開始被廣泛使用,這樣的視覺表現是在這20年內才誕生的嗎?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Graphics Design跟隨著電影發明而默默轉型為Motion Graphics,早期默片大量使用標題或對白文字,以傳達影片訊息,多數人認為這就是最原始的MG表現。不過另一說法認為電影字卡並沒有太多動態表現,所以將此時定義為MG的”誕生”,尚具爭議。    回朔至40年代,兩位代表性的實驗動畫師,奧斯卡.費欽格(Oskar Fischinger)與諾曼.麥克賴(Norman McLaren),他們的作品使用大量動態的幾何圖形與文字設計被稱做抽象動畫或實驗動畫,此即是MG的誕生。   到了50年代,這類非主流的抽象、實驗動畫開始被幾位出色的設計師大師運用在商業電影上,促成MG表現形式的完整性,但在當時仍被泛稱為動畫而非MG。這幾位代表大師分別是索羅.貝爾(Saul Bass)、墨利斯.賓德(Maurice Binder)及巴勃羅.費洛(Pablo Ferro),他們也都具有平面設計師的身分,所以會發現,由他們所設計的電影片頭都運用了大量的海報元素來呈現,就像是把他們設計的海報動起來般,這樣的表現形式奠定了日後對MG的基本定義。 就這樣,MG的表現手法從50年代的電影延燒到了60年代在電視上的呈現,像是商標logo、節目開場intro、TVC等,越來越多的MG表現更進一步走入大眾的視野。 那MG這個名字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就在動態圖像開始延燒的60年代,被稱為電腦動畫之父的約翰·惠特尼(John Whitney),在1960年創辦了一家名為Motion Graphics的製作公司,MG成為他作品中經常使用的專業術語。後來電腦科技在90年代快速發展,讓MG的設計更為豐富,產出的量也隨著電腦發展倍增,而使的MG此術語開始被廣泛使用及定義其形式。   至今,已發展成熟的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s Design,使用在電影、電視、網頁、手機、平板、看板等等,在未來會更多元的運用在新興媒介上,且無所不再的充斥在人們生活中。
14134
110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 號 20 樓之 2
20F.-2, No.2, Ln. 150, Sec. 5, Xinyi Rd., Xinyi Dist., Taipei,Taiwan R.O.C.

+886 2 2739 0000

+886 2 2758 9856